季节性抑郁?19张漫画教你学会19个心理学知识!

作者:   时间:2018-05-02   浏览:373

谣言

谣言是某些人(或者某一个群体、集团和国家)根据特定的动机和愿望,散布一种内容没有得到确认的、缺乏事实根据的、通过自然发生的、在非组织的连锁性传播通道中所流传的信息。

谣言是对人、对事、对社会事件的一种不确切信息的传播。谣言的功能总是消极的。它可以伤害个人,伤害群体,伤害社会,伤害国家,在许多情况下,流言蜚语往往成为不诚实的人的政治斗争的手段和工具;它可以使原来比较稳定的人际关系变得互相猜疑、倾轧、紧张;使原来比较稳定的社会秩序变得十分混乱,变得人心惶惶。

它可以麻痹人们的思想警惕,减弱人们的防备心理,使人不知不觉成为谣言的俘虏,它可以破坏人们的团结,削弱彼此之间的信任,制造内耗,瓦解对方的战斗力。由于它具有混淆舆论的功能,往往造成极坏的影响。

点评:谣言所产生的完全是负面的影响,上文的阐释基本正确。同时需要注意的是,谣言和流言的意义接近,不过流言相比于谣言扭曲事实的成分更少。

内隐记忆

内隐记忆指在不需要意识或有意回忆的条件下,个体的过去经验对当前任务自动产生影响的现象,因为内隐记忆是在研究精神病患者的启动效应(primingeffect)中发现的,所以人们常把内隐记忆和启动效应作为同等概念使用。

点评:内隐记忆和启动效应不仅应用于精神病患者的研究,对于正常人的精神况状也在研究范围之内。所谓启动效应就是刚刚经历或感知的事情对随后要进行的作业有促进作用的意识。内隐记忆包括的范围很广,启动效应是其中一种,也包括练习效应等,例如骑自行车,持续练习之后突然就会了,这就是内隐记忆,也可以理解为熟能生巧。不用意识参与的记忆都是内隐记忆,也包括条件反射。

实验者效应

主试的态度对实验结果造成的影响,统称为实验者效应。

例如霍桑效应:20世纪20-30年代,美国研究人员在芝加哥西方电力公司霍桑工厂进行的工作条件、社会因素和生产效益关系实验中,发现了实验者效应,称霍桑效应。

实验者为搜集能证明其假设的实验结果,在实验中有意无意的通过不同表情,语言,动作将预期的要求给被试,造成一种实验结果有利于证明原假设的效应。

点评:实验者效应就是主试实验的人对被试产生的影响,霍桑效应是实验者效应的典型例证。

拖延症

拖延症(Procrastination):取意“将之前的事情放置明天”。拖延症总是表现在各种小事上,但日积月累,特别影响个人发展。拖延现象现已成为管理学家和心理学家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单纯的做事拖拉或是懒得去做,只能定义为“拖延”,也仅是一种坏习惯,改正它并不难。当“拖延”已经影响到情绪,如出现强烈自责情绪,强烈负罪感,不断的自我否定、自我贬低,伴生出焦虑症、抑郁症、强迫症等心理疾病时,才能称之为“拖延症”。

点评:精神病学理中并没有“拖延症”这个概念,不过,拖延也不是什么好的习惯,所以还是改改吧!

顿悟

顿悟是一种突然的颖悟,格式塔派心理学家指出人类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顿悟。当人们对问题百思不得其解,突然看出问题情境中的各种关系并产生了顿悟和理解。有如“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其特点是突发性、独特性、不稳定性、情绪性。

点评:这个是对的。顿悟是对比较难的、深刻问题的不得其解,当灵感忽然来临时,马上就可以想到解决的办法。

温度与攻击行为

很久以来,人们就已注意到炎热的天气与暴力相伴而生。我国的成语中就有“火冒三丈”、“怒火中烧”、“心烦气躁”等。

学者们运用地域、时段调查以及问卷调查和实验等方法,从信息加工、唤起、情绪行为等角度,对温度与攻击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热假说(heat hypothesis)认为,物理环境中当达到不舒服的高温时,会增加攻击动机和攻击行为。

点评:这种说法有道理,温度的影响如果从生理上来说,超过体温的温度属于高温,在高温环境中,人的代谢加快甚至不正常,影响激素分泌,从而会影响情绪。不过,这种说法并不是很严格的科学概念,而其中提到的“热假说”也仅仅是一种假说而已。

恐惧

恐惧是一种人类及生物心理活动状态;通常称为情绪的一种。恐惧是因为周围有不可预料不可确定的因素,而导致的无所适从的心理或生理的一种强烈反应,是只有人与生物才有的一种特有现象。

点评:这里所说的心理学概念上的恐惧和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恐惧是一样的,当恐惧达到一个极端,也就是极度恐惧时,就是不一般的恐惧,这种恐惧的危险性极大,人是真的能被吓死的。

香蕉恐惧症

来自英国东苏塞克斯的弗兰·丹多在她7岁时,哥哥詹姆斯与她开玩笑将一只香蕉藏在她的被窝里。可怕的黏黏的东西把弗兰·丹多吓坏了,从此,她便对香蕉产生了莫名的恐惧感。患有这种病症的人,对这种黄色且弯曲的水果,会产生强烈的恐惧感。就算看上一眼,都会呼吸加速甚至出现呕吐现象。

点评:“香蕉恐惧症”并不是常见名词,不过也属于恐惧症,包括焦虑症在内,是神经官能症的一种,广场恐怖也同样如此。病人的表现并没有普遍意义,也就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了。

广场恐惧症

广场恐惧症为焦虑症的一种,特指在公共场合或者开阔的地方停留的极端恐惧,因为要逃离这种地方是不可能的或者是会令人感到尴尬的。广场恐怖症原意是指患者怕到公共场所或到人多拥挤的地方。患者最怕去开会或去商场购物,也不敢到空旷的场所,如运动场、广场,即便是乘公共汽车、火车等交通工具也非常害怕、紧张。

点评:广场恐惧症比较常见,主要表现是怕空旷,不过,这种恐惧症和人多人少没关系,上文提到的公共交通、人多拥挤的场所并不是广场恐惧症的表现。之所以会广场恐惧就是因为害怕孤零零的一个人。

黑暗恐惧症

黑暗恐惧症主要表现为怕黑,不敢一个人独处,白天与晚上精神症状不一,情绪相差很大。

一般到了晚上,独自一人时就会产生莫名的恐慌情绪,没有安全感,紧张害怕,产生消极情绪。

这种症状有间接性,连续性:有的人会因为最近发生了某些不好的事而产生这种情绪,而有些人是一旦到了晚上,身旁又没有人陪伴就会产生这种情绪。消极,害怕,甚至有很多莫名奇妙的想法。

黑暗恐惧也是一种心理恐惧,主要是不相信自己,害怕人生而产生的消极情绪,产生消极情绪的程度,看个人的黑暗恐惧症严重程度。

点评:包括黑暗恐惧症在内的香蕉恐惧症等等,都是因为每个病人自身所处的环境不同、身体情况不同、生活经历不同等而造成的不同恐惧,都属于恐惧症。

玩偶恐惧症

面目可憎的小丑,空无一物的镜子中逐渐现出一个模糊的影子,扭曲破旧的布娃娃……这些特定的物体,都有其对应的恐惧症来源,而本身就对这些事物有一定恐惧的人,也极有可能受到影响而发展成恐惧症。

点评:也是恐惧症的一种,没有普遍代表性,对于不同的人有个体差异。

色彩心理学

色彩心理学是十分重要的学科,在自然欣赏、社会活动方面,色彩在客观上是对人们的一种刺激和象征;在主观上又是一种反应与行为。色彩心理透过视觉开始,从知觉、感情而到记忆、思想、意志、象征等,其反应与变化是极为复杂的。

色彩的应用,很重视这种因果关系,即由对色彩的经验积累,而变成对色彩的心理规范。当受到什么刺激后,能产生什么反应,都是色彩心理所要探讨的内容。

点评:色彩的感觉和人的心理的确有关系,这是有统计学的规律来支撑的,例如多数人看到绿色会感觉安逸,而看到红色会感觉紧张。不过,对于色彩的心理规范来说,其指的是人类还是某一个人?人类有作为基础的共同规律和色觉的标度,这其实是人类的广义的概念,而不是某一个人的问题。

内向性格的优势

荣格认为内向性格的人有这样的特征:他把他的心理能量向内释放。也就是说,内向者的兴趣所在不是外部世界,而是自己的内心世界,即他自己的观点、思想、情感和行为。而外向者,则把心理能量或者说兴趣,指向环境中的一切。

  

我们可以把内向性格分为健康的和不健康的两种。健康的内向性格是自然的、和谐的状态。而且,处于这种状态的人对这一状态没有太大的不满,并且愿意承受由此带来的诸多不便。比如愿意承受孤独,而有时孤独反而有助于他成功。

心理学家卡塔尔,就把性格分成十六个基本因子,内向者更有恒性、怀疑性、幻想性、自律性等。一般认为,内向者有种安静的力量。

哲学博士JenniferB.Kahnweiler也持类似观点,她认为:内向者的一些关键特性——比如注重深度、清晰准确的表达、习惯孤独等,使他们更易成为卓越领导者。

点评:内向性格的确有好有坏,这是一种心理特征。不过,不论是内向还是外相,并没有绝对优势的性格,健康的外向性格也有其闪亮的地方,也能当领导者和取得成功。

愤怒

当愿望不能实现,或为达到目的的行动受到挫折时,引起的一种紧张而不愉快的情绪。

愤怒被看作一种原始的情绪,它在动物身上是与求生、争夺食物和配偶等行为联系着的。

点评:愤怒的确如此,是一种负面情绪。

压力

压力分精神与物理两个领域的定义。

  

物理定义具有客观属性,是指垂直作用于流体或固体界面单位面积上的力。

而从心理学角度看,压力是心理压力源和心理压力反应,共同构成的一种认知和行为体验过程。

点评:心理压力(stress),在心理学中被称作应激,指的是对自己的生存和发展不利的,长期的、过重的刺激,从而引发的生理和心理的变化。应激源(文中提到的压力源)指的是压力和负面刺激,在强度和时间方面都超过了人的承受程度,包括社会应激源、生理应激源等等,例如长期饥饿。而应激反应(文中提到的心理压力反应),指的是应激源和主体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主体的反应,应激源和应激反应是两个概念,要分辨清楚。

宇航员情绪的第三季度效应

“第三季度效应”,指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任务过半的时候可能会显示出来的一种效应。第三季度效应的特点有:士气跌落、紧张或忧郁情绪增加。研究人员相信,这种现象会在一项任务的中间点呈现出高峰。

点评:就像工业疲劳一样,不过这是一个航空术语,但是在日常生活中都会出现类似的状况。每一项工作都有一个最佳劳动时间段,所以在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要注意劳逸结合。

人性是本善还是本恶?

人性就是在一定社会制度和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人的本性。

  

故而本性,并非是一直停留在“人之初,性本善”的,而是与受所处社会环境影响的。

人性是从根本上决定并解释着人类行为的那些人类天性。

点评:“人性”并不是一个心理学的概念,没有绝对的标准,人类生下来就是带有性格的。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学派不同而答案也会不同,例如对于马克思主义来说,“阶级性”就是人的本性。

厌食症和暴食症

厌食症(Nervosa)就是由于怕胖、心情低落而过分节食、拒食,造成体重下降、营养不良,甚至拒绝维持最低体重的一种心理障碍性疾病。约95%为女性,常在青少年时期就有类似的性格倾向。

主要包括:小儿厌食症、青春期厌食症以及神经性厌食症。厌食症患者多有治疗上的困难,所以约有10%-20%的人早亡。原因多为营养不良引起的并发症,和精神抑郁而引发的自杀行为。

暴食症在医学上属于进食障碍的一种,被称之为“神经性贪食症”。神经性贪食症是这样被定义的:是指不可控制的多食、暴食。暴食症是一种饮食行为障碍的疾病。

患者极度怕胖,对自我之评价常受身材及体重变化而影响。经常在深夜、独处或无聊、沮丧和愤怒之情境下,顿时引发暴食行为,无法自制地直到腹胀难受,才可罢休。暴食后虽暂时得到满足,但随之而来的罪恶感、自责及失控之焦虑感,又促使其利用不当方式(如催吐、滥用泻剂、利尿剂、节食或过度剧烈运动)来清除已吃进之食物。

点评:对于厌食症来说,因为怕肥胖而导致的反而不是主要群体,神经性厌食才是心理学中研究的疾病,这是一种神经症,焦虑症、恐怖症、强迫症等都算精神症的一种,是一种心理障碍,的确女性偏多。

暴食症是一种由大脑的食物中枢发生病变引起的,就像吸毒一样,是一种“行为瘾”,属于心理疾病。同时,因为有脑结构基础的改变,所以也算生理疾病。暴食症是不能自我控制的,也算强迫症中的一种。

假日综合症

假日综合症是在长假后生活习惯难以调整的一种心理病。就是在节假日期间,由于过度疲劳、过度放松、暴饮暴食等而引起身体、眼睛、消化系统方面的疾病的总称。它既是身体疾病,也是心理疾病。例如学生不习惯早起、上班族不愿工作、上班后没有精神等。

心理学,行为医学,都会有。心里执行。

  季节性抑郁症又称季节情绪失调症,每年同一时间发作,常为秋末冬初开始,春末夏初结束。并不是单纯的冬季抑郁症,或小屋热(cabin fever)。一种罕见的季节情绪失调症——夏季抑郁症,开始于春末夏初,秋季结束。现代医学研究认为,造成季节性抑郁症的病因主要是冬季阳光照射少,人体生物钟不适应日照时间缩短的变化,导致生理节律紊乱和内分泌失调,出现情绪与精神状态的紊乱。

点评:假日综合症的概念现在不是能广泛接受的,因为没有疾病诊断标准,也没有得到医学界普遍认可,缺乏科学数据。不过这个象是普遍存在的,不能算作一种疾病,调整好生活心态,做好角色转换有助于假日综合症的“治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