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容忍!南大“404教授”被取消导师资格

作者:   时间:2018-12-16   浏览:728

新闻回顾

今年10月24日,有媒体报道了梁莹涉嫌学术不端等师德问题。报道称,梁莹至少有15篇论文存在抄袭或一稿多投;她在教学中态度不端也被南京大学本科生举报。

梁莹的一些论文与他人论文大面积雷同。

报道还称,以梁莹为第一或第二作者的中文文献超过120篇,但在过去几年中,其相关学术成果陆续被删除。在那些期刊官网上,对应页码处也已无法查看。一家学术平台上仍能检索到论文条目,但页面已显示“404”(无法查看)。

当日,南京大学表示成立调查组。

对于报道内容,梁莹当时曾辩称,上述情况只在自己学术生涯最早期,即2005年以前出现。“刚读研究生,学术刚入门,不懂规范,所以存在这样的情况。”

10月26日晚,梁莹称自己已向学校提出辞职。

12月12日,南京大学召开警示教育大会,在会上通报了此事件的相关情况。

12月15日,南京大学发布了对梁莹的处分决定,共7条:行政记过处分;党内严重警告处分;取消梁莹的研究生指导教师资格;强制梁莹退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项目,并上报教育部;建议撤销梁莹的“青年拔尖人才”称号,并上报中组部;调离教学科研岗位;建议撤销梁莹的教师资格证。

不知道梁莹的个人行为,与学术圈整体的风气有多大关系。但学术不端现象,确实不是个例。前不久,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反腐倡廉蓝皮书:中国反腐倡廉建设报告NO.8》梳理出了近几十年被曝光的64起典型学术不端案例,其中2016年是高峰,媒体曝光的有10起。而且,涉事人员范围广泛,既有大学校长、副校长,也有二级学院院长、系主任、部门负责人等管理和学术骨干,还有普通教师和学生。而这个报告里的其他数据更值得关注:64名涉事人里22人没有受到任何处理,其中12人受到调查但没有受到处理,10人没有受到调查;网络是学术不端曝光的最主要方式,占比46.9%,超过其他任何一种方式。

光明观点:

对待学术不端就该如此零容忍

光明网评论员:12月15日,南京大学发布通报,正式对外公布对该校教师梁某学术不端等违规违纪行为的处理情况,南京大学将给予梁某党内严重警告处分、行政记过处分,取消梁某研究生导师资格,将其调离教学科研岗位,终止“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聘任合同;报请上级有关部门撤销其相关人才计划称号和教师资格。

作为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教授,一个多月前,梁某因为一篇《青年长江学者与她“404”的论文》的报道被推上风口浪尖。根据调查,她至少有15篇学术论文存在抄袭或一稿多投等问题,而这些论文悉数被从各个学术期刊数据库中删除了。

在被揭露学术不端前,梁某集各种荣誉于一身,这些荣誉也为她涂上了保护色。不过从此次处理结果来看,尽管她已经提出辞职,但从警告、调岗到上报撤销教师资格,处分多达七项,可谓顶格处罚了。别说学术生涯,其教师生涯可能都会就此终止。

以不包庇、不纵容的姿态回应舆论,这是对待学术不端所应有的态度。事实上,在教育部门尚未开始严查学术造假的2005年前,梁某便出现抄袭、一稿多投的行为,宽松的环境为她大开方便之门。在尔后的职业晋升中,远超同行的学术产量,让她得以突破反对声音和争议,一路拿到青年学者称号。不难发现,正是以论文数量论英雄的学术氛围,一俊遮百丑的考核评价机制,纵容了梁某的学术违规。

值得一提的是,梁某所显示出来的问题,还不止学术不端。包括上课玩手机、早退等,与学术上投入的巨大精力相比,在教学层面的敷衍显示出其功利的一面。这正是此次处罚中有报请上级撤销梁某教师资格的原因所在。由此也重申一个常识,大学教授要对学术负责,但为人师,更要对学生负责,尽管与高大上的学术研究相比,教学很少带来直接的荣誉。

不过,梁某青年学者的光环被卸下,仍然只是个案的胜利。如果留意相关新闻发生的频率,会发现“很多教授、博导都有问题”之言,未必是空穴来风。

早在几年前,中国的论文数量就已经赶超美国,位居世界第一。有个流行的说法是,世界上每五篇学术论文,就有一篇发表自中国。一方面,就如此次学术不端风波所显示的,论文数量成为评职称和奖项的依据;另一方面,在论文被批量生产背后,是高度水化的内容,以及为了追求数量而层出不穷的抄袭造假。如此宽纵的大环境,滋生出了不少问题教授、博导。

对梁某的顶格处理,多多少少会形成警示效应。今后对学术不端的处罚,也该遵循这种零容忍的高压姿态,以提高造假成本的方式,来净化学术圈,驱散乌烟瘴气。

当然话说回来,此次风波始于媒体发酵,但在梁某的丑行被揭穿前,学术界早有异议,只是那些反对的声音没能左右决策。可见学术共同体的评议机制,并未发挥有效的作用。学术领域有着比较强的专业门槛,外界监督未必精准有效,对学术不端的识别和惩戒,更多时候得靠同行口碑和业界风评。从这个角度思考,此次事件再次提示了重建学术共同体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