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润初心,红色铸党魂”红色标语背后的党史故事

作者:   时间:2025-06-26   浏览:10

为热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2周年,进一步增强党员意识和使命感,崇德书院学生第七党支部举办了“书香润初心,红色铸党魂”主题活动。本次活动旨在通过回顾党史上重要时刻的标语及其背后的故事,激发党员们爱党爱国的热情,强化理想信念,激励大家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活动开展后,收到了支部党员、支部入党积极分子的积极参与,收到了众多党史上重要时刻的标语及故事,生动展现了标语背后感人的故事和顽强不屈的革命精神。

篇一:红色标语背后的革命精神

“枪杆子里出政权” 是毛泽东在1927 年 8 月 7 日汉口紧急会议上提出的著名论断。当时,蒋介石、汪精卫叛变革命,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大革命失败,革命力量受挫,党内思想混乱。毛泽东的这一论断为党指明方向,强调武装斗争的重要性。此后,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等武装起义相继爆发,党开始创建自己的革命军队,走上了以武装斗争夺取政权的道路。“枪杆子里出政权”成为党领导革命胜利的重要法宝,无数革命志士受其激励,英勇奋斗,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不惜牺牲。

“为人民服务” 这一标语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和故事。1944 年 9 月 5 日,张思德在陕北安塞县执行烧炭任务时,因窑洞坍塌牺牲。他是为人民利益牺牲的典范。9 月 8 日,毛泽东在张思德追悼会上发表《为人民服务》的演讲,首次明确提出 “为人民服务” 的思想。此后,“为人民服务” 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和初心使命的集中体现。它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始终把人民放在首位,为人民的利益奋斗。从革命年代到建设时期、改革时期,无数党员干部践行这一宗旨,涌现出许多感人事迹。这一标语简洁而有力,承载着党与人民的血肉联系,至今仍是重要的价值导向和行动准则。

“中国人死都不怕,还怕困难吗!” 这句标语源自毛泽东1949 年 8 月 18 日的《别了,司徒雷登》。1949 年,解放战争临近尾声,解放军势如破竹,国民党政府败退台湾。美国对华态度复杂,驻华大使司徒雷登滞留南京,试图接触共产党,但因政策分歧未能如愿。8 月 2 日司徒雷登离华后,美国发布《美国与中国的关系》白皮书,为失败辩护。毛泽东撰写《别了,司徒雷登》等文章回击,揭露美国政策本质,批判对美幻想,展现中国人民不屈精神。“中国人死都不怕,还怕困难吗!”这句标语,彰显了中华民族的坚韧与顽强,激励人民克服重重困难,成为新中国建设的精神动力。

篇二:红色标语背后的奋斗历程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这句标语诞生于1943 年。当时蒋介石在《中国之命运》一书中提出 “没有国民党,就没有中国”,企图强化国民党统治的合法性。在抗日根据地引发强烈反对。19 岁的八路军宣传干部曹火星以民歌《霸王鞭》曲调为基础,创作了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歌词直白有力,以事实回应政治宣传,迅速在边区传唱。1950 年,毛泽东提议增 “新” 字,从历史唯物论角度精准界定党的作用,自此,《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成为家喻户晓的红歌,歌词本身就是最具传播力的标语。

“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这句标语背后,是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的艰苦岁月。1941 年,日军对根据地实施 “三光政策”,国民党顽固派进行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边区陷入 “缺衣少食、弹尽粮绝” 的绝境。1942 年,毛泽东发出 “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的号召,为困局中的边区军民点亮明灯。党中央率先垂范,毛泽东亲自开垦菜地,朱德带领战士垦荒南泥湾,周恩来、任弼时等领导人带头纺线。领袖们的示范点燃了军民的奋斗热情,到 1944 年,边区粮食产量突破 180 万石,棉花自给率达 50%,不仅打破封锁,还储备了战略物资。“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不仅是一场经济自救运动,更铸就了南泥湾精神,彰显了共产党人实事求是的智慧、百折不挠的意志以及与人民同甘共苦的初心。

“谦虚、谨慎、戒骄、戒躁” 1945 年 4 月 23 日,抗日战争即将胜利结束之际,毛泽东在 “七大” 开幕词《两个中国之命运》的最后指出:“我们应该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全心全意地为中国人民服务”,“只要我们能够这样做,只要我们有正确的政策,只要我们一致努力,我们的任务是必能完成的。”1949 年 3 月 5 日,新中国成立前夕,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报告中,他又告诫全党:“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这一点现在就必须向党内讲明白,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从此,“谦虚、谨慎、戒骄、戒躁” 成为中国共产党人自我修养的要求。

“将革命进行到底” 这一标语诞生于中国革命即将取得全国胜利的关键时期。1948 年底至 1949 年初,解放战争进入战略决战的最后阶段,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相继胜利,国民党军队主力基本被消灭,革命胜利的曙光已清晰可见。但此时,国民党统治集团在美国支持下,一方面试图组织残余军事力量负隅顽抗,另一方面抛出 “和平谈判” 的虚伪主张,企图争取喘息时间,伺机卷土重来。同时,国内也出现了一些主张 “划江而治”、走 “中间路线” 的论调。在这一历史关头,为了打破敌人的阴谋、统一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思想,1948 年 12 月 30 日,毛泽东为新华社撰写了新年献词《将革命进行到底》。文中明确指出,必须 “用革命的方法,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消灭一切反动势力”,“在全国范围内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主体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共和国”,绝不能让革命半途而废。这一献词发表后,“将革命进行到底” 成为响彻全国的口号,成为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的行动纲领。它坚定了人们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最终胜利的信念,为随后的渡江战役、解放全中国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也成为中国革命史上具有标志性的精神符号,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不畏强敌、勇于斗争、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革命意志。

篇三:红色标语背后的发展理念

“发展是硬道理” 这一标语诞生于20 世纪 80 年代末 90 年代初。当时,中国面临复杂的国内外形势,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需要明确的方向指引。1992 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提出 “发展才是硬道理”,强调发展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只有通过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才能提升国家实力、改善人民生活、巩固社会主义制度。这一论断打破了思想上的束缚,坚定了全国人民走改革开放道路的信心。此后,中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发展是硬道理” 成为改革开放新时期最具影响力的口号之一。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这一论断根植于特定的历史脉络与时代需求。20 世纪中叶以来,第三次科技革命席卷全球,科学技术与生产力的结合愈发紧密。美国、日本等国家通过科技突破实现经济腾飞,全球竞争的核心转向科技实力比拼。中国在改革开放初期,科技研发体系濒临瘫痪,工业生产技术普遍落后。邓小平敏锐意识到,必须重新审视科技在国家发展中的定位。1978 年,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上首次提出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1988 年进一步升华至 “第一生产力”,为 “863 计划”“火炬计划” 等科技发展战略提供了理论支撑,推动了全社会形成 “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的共识,为中国融入全球科技竞争奠定思想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