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世纪以来,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空前的繁荣,但也给人们带来一种错误的认识,认为科学技术可以解决人类面对的一切问题。科学知识的教育成为整个教育活动的中心,因而让学生用最短的时间掌握最多的知识成为教育活动的追求,在这种教育活动中,人被当成了学习的机器和承载知识的工具。我国著名学者杨叔子曾指出:“我们的教育失去了人,忘记人有思想、有感情、有个性、有精神世界,就失去了一切。”“大学的主旋律应是‘育人’,而非‘制器’,是培养高级人才,而非制造高档器材。”人是有感情的,有思维能力的,有精神的,教育活动如果不能引起学生感情的升华,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不能对学生进行个性的培育、精神的培养,只向学生灌输死的知识,只给学生一些死的教条,那么所培养出来的学生就不能成为完整的人。进行通识教育不只是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而是要让学生获得更加全面和谐的发展。爱因斯坦曾说过:“物理给我知识,艺术给我想象力,知识是有限的,而艺术所开拓的想象力是无限的。”
通识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平衡的心智,开阔的视野和开朗的个性,继而培养完善的人格。通识教育就是要使学生不仅获得科学知识,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更重要的是促使他们具有正确的科学价值观念,得到科学精神的熏陶;同时在通识教育中加强科学教育,引导学生以一种人文的观照关注科学的发展,也使他们在科学精神感召下去追求人生的意义,实现人生的价值。通识教育关心的是人的发展。而不是培养科技动物。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为了验证狗熊的嗅觉是否灵敏,先后两次把掺有烧碱、硫酸的饮料,倒在动物园的熊身上,导致数只黑熊受到严重伤害;云南大学学生马加爵因为孤僻、多疑、猜忌,竟杀死四名同学,这看似幼稚却疯狂的举动,显示了单纯科学教育的偏狭和人文教育的重要。通识教育超越专业和职业的限制,体现出对生命的关注,将使学生在未来的发展中享有更多的自由,实现更加完美的人生。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以专业教育为主,大学的人才培养还是在工业化时期形成并发展起来的人才培养模式,深受工业生产的批量化、标准化的影响,主要是为了培养适应工业化生产需要的技术性人才。过多地强调学生的共性和统一性,却对人的个性和多样性特别是创造性的培养重视不够。专业教育可以让学生尽快进入某一专业领域,在短时间内积聚起一定的专业知识,更快地适应生产的需要,但从学生的长远发展来看,过分强调专业教育存在着严重的弊端,一是严格划分专业方向,使学生接触到的知识被限定在有限的范围内,学生难以走出各自专业的小圈子,而现实中的实际问题不是按专业排列的,复杂多变的现实问题使学生经常力不从心,导致学生社会适应性差;二是过分强调专业,会导致学生学术视角单一,学生认识不到知识之间的联系,虽然学习的专业科目不少,但雷同相似的知识比较多,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非常接近。
现代科学的重大进展越来越需要多学科的相互借鉴与支持,在多学科的渗透和转移中,现代科学呈现出综合化趋势,即使从事专门领域的研究,也需要广博的知识为后盾。进行通识教育,就要改变把高等教育等同于专业教育的观念,一方面教育的内容要不断地拓宽,在当今信息技术日益发达,全球化和国际化愈益加强的时代,随着认识的不断发展,人们在一个学科内会发现越来越多的问题,并且问题的差异也越来越大,为了研究某一类问题,必须凭借一些特殊知识、特殊的方法和技巧,于是一些新的学科就诞生了。但是,就科学发展来说,知识分化了,理论分化了,而世界是一体的,社会是一体的。过早地偏执于某一学科、某个专业,难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有了通识教育,学生可以避免过早地进入到狭窄的专业领域,可以在丰富多彩的知识面前,保持选择权,同时也可以为将来的专业发展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校大学生中独生子女比率越来越高,他们从小到大都在父母的呵护下成长,“做什么”或“不做什么”由不得他们自己,因而学习主动性不够,这是因为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这种情况从基础教育一直延续到高等教育,学生只是被动地参与学习活动。许多学生进入大学后,在对专业几乎一无所知的情况下就开始大学学习,即使发现所学专业并不适合自己,也别无选择,学生体会不到学习的乐趣,只是消极被动地在进行学习。通识教育是建立人的主体性,并使人摆脱各种奴役成为自由、自主的人的教育。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实行的一二年级不分专业,这种以通识教育为基础逐步过渡到专业教育的方法,一方面为学生发展提供了更大的选择空间,充分体现出对学生主体性的尊重,另一方面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通识教育不仅着眼于改善学生大学阶段的学习,而且关注学生将来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不仅要教给学生现存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如何去获得知识和创造新的知识,即不仅要“授人以鱼”,更重要的是要“授人以渔”,这在学习型社会中表现得尤为重要。人的主体性的发展不是自然而然就可以实现的,在人的主体性的发展过程中,教育承担着重要的责任,过分专门化的教育导致社会成员的主体性丧失。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人的主体意识获得了空前的解放,但是,又出现了新的主体性迷失的情形。具体表现在正义感、责任感的淡化,荣辱观、是非观的混淆,公德心的缺乏,个人行为失范以及利己主义、拜金主义的抬头。通识教育不仅可以训练学生的心智,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相对客观的而非急功近利的态度,对社会高度的责任感以及各种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通识教育将学生作为主体性的社会成员来培养,使学生在将来社会生活中拥有更加广阔的生存空间,能够为社会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