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德书院
|收藏|设为首页
书院首页 书院概况 书院党建 书院团建 通识教育 升学就业 崇德文化 媒体崇德 崇德心声 资料下载 书记信箱
植物生理学家阎隆飞:开拓创新破浪前,师风师德惠永存
作者:时间:2020-04-29浏览次数: 454

他热爱科学和教育事业,五十余年如一日,始终奋战在教学、科研第一线,在生物化学方面的研究取得了重要成果,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我国高等教育事业。

他一生不断学习创新。在科研上,发现高等植物存在碳酸酐酶和肌动球蛋白,为植物科学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教学上,在农业院校中最早开设“分子生物学”课程,编写教材,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在工作事务上,建设学科、开设重点实验室,为国家专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就是阎隆飞,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植物生理学家、生物化学家、教育家。

探索进取,开拓创新

19211123日,阎隆飞出生于一个满族职员家庭。私立学堂的国文教育奠定了他的文学功底。良好的家庭教育培养了他专注的好习惯。

1940年,阎隆飞考取燕京大学奖学金,进入生物系学习。

湖光塔影、宁静致远的自由环境,名师荟萃、润物细无声的沃土,开启了他对生物学的探索。老师们鞭辟入里的讲解、逻辑严密的思维使他对生物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激励他以生命科学作为自己未来的方向。

1945年,他考入清华大学,在汤佩松教授的指导下攻读硕士研究生学位。

在这里,他发现菠菜叶绿体中存在与动物血液碳酸酐酶相同的酶推测此酶在光合作用的第一步反应中起着吸收CO2的重要作用。

此项结果说明,植物碳酸酐酶在维持太空舱内气体平衡方面具备潜力,并被美国宇航局刊物NASASP-188引用。

阎隆飞在他青年时代的研究工作中就深刻体会到达尔文“一切生物具有许多共同之点有如化学成分、细胞构造、生长规律、对有害影响的感应性”论断的正确性这成为他日后进行生物科学研究的指导思想。

1962年,他发现高等植物的收缩蛋白即肌动球蛋白的存在,并证明植物收缩蛋白与肌肉的收缩具有相同性质,使我国植物收缩蛋白研究从空白跨入世界先进行列。

十年动乱期间,他被迫搬出北京到达陕西及河北。即使条件艰苦,他仍顽强地坚持科研工作,积极投入到植物生长调节剂及棉花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的研究中,并首先证明了矮壮素应用于小麦能起到抗倒伏、丰产的作用。这一成果,现已在青海等小麦高产区广泛推广。

1982年,他在植物线粒体中证明肌动蛋白的存在;19861990年,他在蚕豆叶细胞质膜中发现红膜肽,表明植物细胞膜上亦存在膜骨架系统,对深刻揭示植物细胞运动的分子机理和认识生命活动的共性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是高等植物细胞骨架研究的里程碑。

多年来,他在生物化学、植物生理学、分子生物学方面均有很高造诣,所取得的科研成果多数尚属首次。他曾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教委科技进步甲类二等奖、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华农业科技奖以及何梁何利奖等,在国内外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

学科建设上,他参与组建了植物生物化学教研室和实验室,建立起一支实力雄厚、高水平、高素质的教学科研队伍,为学科发展做出了较大贡献。

之后,他又参与建立了北京农大(现中国农业大学)植物生理生化开放实验室,并使之成为农业部重点开放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除此之外,他还主持了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重点课题,进一步推动学科发展。

高瞻远瞩,教书治学

科研与教学并重,阎隆飞教授辛勤耕耘,培养出一批又一批国之栋梁。

在教学上,他素以“创新”和“高瞻远瞩”著称。

20世纪80年代初,他自编教材开设“高级生物化学大实验”,如今此项课程已发展为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学院研究生必修课“高级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研究技术”。

1991年,他为研究生开设“分子生物学”选修课,这是我国农业院校最早的分子生物学课程。

20世纪90年代,年过七旬的他再开新课,“博士生选修课结构生物学”。他所主编的《蛋白质结构与功能》《分子生物学》以及《农业生物化学》等10余部教材专著科学严谨,广受好评。

除了亲自开设的课程,他还向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学院提议,为全校博士生创设“生命科学研究进展”课程,这一课程汇聚生命科学前沿讲座,极大地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领域,为其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目前,“生命科学研究进展”已成为中国农业大学研究生名牌课程之一。

为了更好做好教学,他紧紧把握教学“三关”。

一是教材关,他花尽心思找到世界先进国家的专业教材,再结合大量文献资料,自编自扩教材内容,跟紧行业动态,鼓励学生勇于创新。他所主编的《基础生物化学》课程,以先进、新颖、简练的特点荣获1989年北京农业大学优秀教学成果奖。

二是备课关,他对待知识严谨,即使熟悉授课内容也会一遍遍备课、认真斟酌。虽已年过花甲,在讲台上仍口若悬河、滔滔不绝。

三是教学关,他的课堂氛围生动活泼,所授知识推陈出新、深入浅出、引人深思,学校研究生都争先选择他的选修课。

以身为范,掌灯育人

他视弟子如亲人,以自己的师德教会学生做人。在专业上要求“从严”“从难”,强调基础理论和基本功的训练,也给学生营造广阔的创新空间。他认为年青人如同晶莹剔透的玉,优点很多,能在相互学习中进步,而那些若有似无的“污点”来自于后天的养成,去污切忌大刀阔斧,而需精细雕琢。

他的学生施定基研究员曾回忆说:“我初进实验室时,阎先生引导我加强基本功;在科学实验中,阎先生引导我既要创新更要求实;在科学思维上,阎先生引导我勇于探索、敢于攀登;在建设团队中,阎先生引导我既高瞻远瞩又精雕细刻。”

而如今已身为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院士的他的学生曹晓风也感触颇深:“作为学生,我从阎先生身上学到严谨、创新的好学风,并能够继承下来,为日后的研究打下了很好的基础,阎先生是我事业上的第一个领路人,把我带到了科学的殿堂里。”

炎热的夏季,课堂上的他讲课讲到口干舌燥;计算机逐步普及时,70高龄的他奋起直追,用一年时间将微型计算机应用到蛋白质三级结构图形研究之中;学校房舍紧张,他毫无怨言地与两位教师挤在小办公室里工作、实验、答疑;年龄和病痛让他对很多事开始力不从心,但无论刮风下雨、酷热严寒,他都亲临科研实验指导。

阎隆飞一生平易近人,谦逊和蔼,严以律己,宽以待人,把自己的毕生精力奉献给了科学和教育事业。2001116日,他因病逝世。

生命消逝,精神永存。为纪念发扬阎隆飞先生的学养高德,2015年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学院设立“阎隆飞奖学金”,并为他树立塑像。而他也换了一种方式,激励着学生们勇敢开启科学的殿堂之门。

通识教育
Zonta Academ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