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创新创业现状与对策分析——基于在校大学生的视角
作者:陈春敏
高校在校大学生是进行创新创业活动的主体。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感召下,国家,社会,高校在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政策,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以及构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等方面做出了努力,但大学生对此认知度、认可度和参与度不够。出现此现状的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政府各职能部门资源分散,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育人效果不佳以及实践平台的引领性不强。为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成效,要加强顶层设计,整合资源,增强创新创业教育的体验性,推动创新创业的实践转化并且要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
目录
一
当代大学生创新创业现状分析
二
大学生创新创业现状的归因分析
三
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成效的对策选择
当代大学生创新创业现状分析
(一)层层推进“一揽子”政策,但学生的认知度不高
而在对大学生对创新创业的了解程度调查的过程中发现:59.3%的大学生对国家以及省市部门出台的相关鼓励政策处于了解一点状态,选择比较了解的大学生只有 18.3%,由此看出大学生对国家在创新创业方面的鼓励政策的了解度不够高,从另一层面也反映出国家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鼓励政策并没有很深入的贯彻。此外,大学生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知之甚少。
(二)构建了教育的“多元化”模式,但学生的认可度不强
创新创业教育的覆盖面虽然越来越广,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化,但在针对有创新创业经历的在校大学生的调查中发现,仅有25.6%的学生经常参加创新创业指导课程。在调查创新创业课程与专业课程的结合情况时,仅有 23.6%的大学生表示结合比较紧密,57.8%的大学生表示结合程度一般,18.6%的大学生表示结合度比较低此外, 15.1%的学生认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很适合自己”,61.2%的学生认为一般,17.1%的学生认为不适合自己。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匹配度并不高。在对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总体评价中,13%的学生认为好,35%的学生认为较好,39.8%的认为一般。因此,从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课程情况以及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评价看,总体上大学生对高校开设的正式或非正式的创新创业教育的并不是十分的满意,认可度不高。
(三)探索了实践基地共建的“多类型”模型,但其引领性不够
虽然孵化器基地已经探索出了许多孵化模式加速了大学生创业团队的成长,但其孵化模式在引领大学生创新创业成长方面仍需加强。在调查的范围内,大学生对省市创业基地以及本校的创业孵化基地的总体评价一般。对省市创业基地与平台评价比较好的仅有 26.1%,对本校创业孵化基地58评价不太好的仅有 34.9%。这说明了大学创新创业实践基地目前运行的成效一般,在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方面的作用并不突出。
(四)营造了以赛促练、以赛促学氛围,但学生的参与度不足
调查显示,大学生对于现时参加创新创业实践具有积极的态度,超过50%的大学生愿意现在就参加创新创业实践,但学生的实际参与度不高。在调查的大学生当中,经常参加创业竞赛的大学生有 23.6%,经常参加创业类的社团活动或社会实践的大学生仅有 18.1%和 16.9%。偶尔参加创业竞赛和创业类的社团活动大学生基本上在35%左右。从对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参与情况的分析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比赛的参与度也不够高。此外,大学生创新创业比赛的参赛组织工作和比赛竞技能力需进一步加强。在对26 所不同层次的高校调查访谈过程中能参加“挑战杯”或“创青春”一般是综合性的高校或者工科类的省属和地方院校。在参加的各种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实践比赛中,一般是综合性高的院校会拿到较好的名次,地方性院校参加比赛所得奖的机会比较少。
大学生创新创业现状的归因分析
(一)职能部门分散,政策执行力有待加强
效果评价两方面分析的过程中发现:在对大学创新创业政策的效果评价分析中发现:53.70%的同学认为国家对大学生创新创业鼓励政策的效果一般,23.50%认为比较好。48%的大学生对创业资助资金和天使基金实施效果表示一般,这说明资金仍是困扰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关键问题,而现有的资金申请审批流程和周期及时性不够,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支持不足。在众多大学生创新创业政策的效果评价调查中,对创业信息跟踪服务系统效果评价比较好的只有 17.6%。
(二)师资结构不合理,教育课程育人效果不佳
目前高校创新创业队伍基本由学生工作部门及就业工作部门相关教师,这些教师缺乏59创新创业实践经验。教师队伍缺乏懂技术、懂法律、懂风险防控的专家型师资。另外,有一部分的兼职老师是创业成功人士、行业专家和企业孵化器管理者组成,但这部分老师流动性强。目前老师们更多的是地对大学生进行鼓励和动员,无法有针对性地满足创新创业学生的实际需要。此外,在现有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中,创新创业课程与专业课程融合度不足。
(三)实践平台导向性欠缺,实践性创新创业效果不明显
大部分的实践基地主要是给大学生提供场地、资金等扶持,缺乏对学生实质性的指导。学生对项目了解,公司运营和宣传的经验完全要靠自身摸索,很少能得到来自第一线的创新创业教育的经验。此外,许多孵化器的孵化成功率并不高。大学生参加创新创业比赛的情况也并不是特别积极。
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成效的对策选择
(一)加强顶层设计,整合资源,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政策的了解程度直接关系到对政策的执行的力度。充分发挥大学生创新创业政策的作用可以从以下方面考虑:第一,放宽政策限制,实现政策同步。第二,协同发展融合资源。对现有的省市校各级各类创新创业平台进行内容梳理,功能定位和资源整合,形成依次递进、衔接有序、功能互补、布局合理的平台共同体,实现服务区域均衡、服务群体均衡、服务内容均衡。第三,建立一个完善畅通的信息渠道,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的信息服务水平。
(二)优化师资结构,增强创新创业教育的体验性
优化师资结构一方面要注重均衡。高校要坚持优化结构、均衡发展的原则,吸引优秀的管理人才、技术专家、教学名师入库,根据高校的具体实际,由导师库选拔相应师资定期到高校进行指导帮扶。另一方面要注重培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三)完善实践基地孵化模式,推动创新创业的实践转化
在现有的孵化模式上,要创新孵化模式,努力建设好专业化的孵化服务团队。继续推动“创业辅导+天使投资”、“开放式平台+教育培训”、“线上线下社区+交互设计研发”等为代表的新型孵化模式。大力推进孵化器的专业化建设,建立健全专业孵化服务团队,专业技术支撑平台、专业化的投资融资体系、专业
化的投资融资体系、专业化的人才培训服务体系。发挥实践基地对创新创业功能要充分利用实践基地的人才资源、技术资源等,为学生提供经营和管理等方面的知识。
(四)调动师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
高校要支持举办各类创意设计、创业计划等专题竞赛,支持在校大学生成立创新创业协会和创业俱乐部等社团,举办创新创业讲座等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一些具有特色专业的院校也可以根据自身的特色项目参加相关的实践比赛。在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参与比赛时要从前期准备到比赛都要发挥创新创业指导老师的作用。创新创业指导老师要指导参赛团队比赛,让参赛团队的项目更有竞争力,能够脱颖而出,而不是为了参赛而参赛。对于在比赛中脱颖而出的学生团队,要重视其科技成果的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