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号召教师聚焦我校通识课改革方向,拓展思路、投身课程改革,提升教学水平,将通识教育深度融入新医科体系。4月2日,崇德书院在党建办公室开展“新医科背景下通识课程建设研讨会”,会议围绕新医科发展、通识教育转型及课程优化展开深入交流,为新医科背景下通识课程建设探索新路径。会议由杨翠苹副教授主持,督导马振江及20多名通识教师参与研讨。
会议伊始,杨翠苹副教授提到新医科应当以医学为核心,融合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科技,推动“医学+X”跨学科转型。并指出目前新医科致力于培养兼具临床能力与创新思维的人才,以应对精准医疗、老龄化等社会挑战,服务“健康中国”战略。同时,结合我校通识教育“两维一核”的改革方向,教学目标从“知识为主”转向“能力素质优先”,强调立德树人,注重多样性、灵活性、趣味性、开放性、体验型,生活化,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与人文素养。督导马振江对课程改革方向表示认可,并提出课程建设要结合实际情况循序渐进,尤其是医学史类课程建设要严谨,一定邀请相关专家作指导,不可闭门造车。
研讨环节中,杨翠苹首先分享了教学大纲及课程升级改造的经验,也提到教学大纲的修订要细化,如教学目标的用词要转换角度,需使用“描述、识别、列举、分析、归纳”等OBE理念的词语,切实关注学生获得感。她还倡导混合式教学、互联网资源整合等创新方式。与会教师围绕教学内容、考核形式展开研讨,提出加强“医文融合”,增强课程体验性,助力新医科人才培养。
随后,老师们就如何在通识课程中体现6个特性“多样性、灵活性、趣味性、开放性、体验型,生活化”展开激烈深入讨论,杨春旭以《中国医学史》这门课,说道可以通过认识穴位、把脉等贴合生活实际的养生之道开拓学生认知;卓银鹏提到课程导入可以通过“讲生活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王越认为积极帮助解答学生生活中的难题如“减重”等主题,有助于找到共同话题;魏欣珂指出用问题模式,引起学生思考,进而自然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等。
本次研讨会触发大量思考点,对课程建设很有价值。未来,学校将持续优化课程建设,发展混合式教育,为医学教育创新发展注入新动力。